史记泰州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380|回复: 0

心有节俭,行有真诚:好家风,代代传

[复制链接]

403

主题

-2

回帖

5079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5079
发表于 昨天 10:4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104002as83hie33k13111e.jpeg
104002qrlmjsx3ikiiswmm.png
104002fifafongdh16446l.png

编者按:



家,是血脉的延续,更是精神的摇篮。家风,无形却有力,如春雨润物,似薪火相传,在岁月长河中镌刻下家族的精神密码。这些故事中,有老灶台前的米粒、算珠间的祖训、工具箱里的温度,也有党员徽章下的信仰、邻里互助的温情。它们跨越时空,如一盏盏明灯,照亮我们回望来路的方向;更似一泓清泉,涤荡心灵,激荡起每个人对家风的珍视与传承。

本期“岁月深处的家传密码”专栏汇集了来自不同村(社区)的动人讲述,它们或质朴、或温暖,以不同的笔触勾勒出中华家风的多元底色。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,看见自己的根,也种下未来的芽。



心有节俭,行有真诚:好家风,代代传

五厦村 李小云




我常常觉得,家风就像一棵老树的根系,深埋于生活的土壤里,默默滋养着枝头的每一片新叶。在我的成长记忆里,父母用最朴素的行动,教会了我两个词:节俭与真诚。

小时候,家里的衣服总是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。母亲的手工箱里藏着各色线团和针线,校服裤脚磨破了,她连夜缝上同色布块,针脚细密得像是原装的;表姐们穿不了的衣服成了我下季的衣服。那时我不懂,直到有次看到母亲把邻居家送来的旧毛衣拆线重织,变成一件崭新的婴儿毛毯送给刚生子的同事,我才明白:节俭不是抠门,而是让物尽其用,让心意流转。

餐桌上的规矩更让我记忆深刻。奶奶总说“一粒米七斤汗”,碗里的饭菜必须吃干净,不可以剩下。但每逢包饺子,家里总会多准备些,我们吃之前,父亲把热腾腾的饺子送到独居的张爷爷家。后来我才懂得,节俭是对劳动的尊重,而慷慨是对他人的温暖——这两者从不矛盾。

真诚待人的家风,则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。父母从不在人前议论是非,邻居来借东西,哪怕自己正用着也会腾出来;菜市场卖菜的阿姨多找了钱,父亲会特意跑回去退还。最让我震撼的是,有次父亲发现工友偷偷多领了材料,他没有举报,而是私下提醒对方:“这次我帮你补上,但下次可不能再犯。”后来那位叔叔成了父亲最要好的朋友,常念叨:“老李的为人,比金子还实在。”

如今我也学着父母的样子生活。朋友来家里聚餐,我从不铺张浪费,但会花心思搭配菜品;同事需要帮忙,我尽力而为,从不推辞。有人笑我“太老派”,我却觉得,这些看似古板的家风,恰恰教会了我最珍贵的处世智慧——节俭不是小气,而是对世界的珍惜;真诚不是迂腐,而是对心灵的坦荡。它们像一根看不见的线,让我在浮躁的社会中,始终走得踏实而坚定。

或许家风就是这样,它不会写在族谱里,也不会挂在墙上,而是藏在缝补的针线里,藏在退还的零钱里,藏在那些被岁月打磨得发亮的日常里。我愿做一棵这样的树,把根系扎进土地,让枝叶向着阳光生长,把节俭与真诚的温度,传递给每一阵路过家风。


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史记泰州

GMT+8, 2025-4-25 14:50 , Processed in 0.068513 second(s), 2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